不管多少人说微信老了,微信没有红利了,但,中国互联网流量的终点,还得是微信。
很简单的道理,怎么还有这么多人不懂呢。
特别是生意人,应该更明白才对呀。

1.
之前知乎发布招股书,曝光了很多营收数据。
简单来说,知乎的月活跃用户,是B站的1/3,快手的1/7,但由此带来的收入,只有B站的1/7,快手的1/20。
当时发了条朋友圈,我说,知乎最主要的价值,是把知乎的流量引导微信上。
这话真的一点不夸张。
知乎的社区环境,不利于成交,不管你是靠广告、靠带货、还是靠知识付费变现,同样的事情,在知乎做的收入都远低于微信。
像比较懂行的,很多都不在知乎做成交,全是把用户引导到微信上——成交率高、信任度高、长期复购、单个用户价值能提升好几倍。
特别是去年,知乎推出了官方的投放工具“知+”,算是实打实的一波投放红利。
说起来很神奇,同一个用户,在知乎,不值钱,通过投放引流到微信,值钱。
不同app的氛围就是这么奇妙。
朋友在知乎做投放,之前从知乎引流一个用户到微信的成本是5元以下,一年后涨到了20多,但还是很多人愿意投放——因为微信上的用户值钱啊!
不光是知乎,像B站、小红书等平台,要么你靠爆款内容,把粉丝量做大,然后靠广告变现——但是比较困难,一将功成万骨枯,现在做个大号多难啊。
要么,你不靠广告,自己做付费产品,那还是引流到微信更靠谱。
从公域(知乎、小红书、抖音等开放平台),引流到私域做成交、做复购,这套打法以前都是小团队在玩,现在已经成了通用策略,你不用就落伍的那种。
甚至包括淘宝电商,现在往微信导流做私域,也不是什么新潮流了。
国产彩妆第一品牌完美日记,靠淘宝直播和小红书种草冲销量,然后怎么办?
发货时放小卡片,把客户全加在微信上,完美日记公司有上千人的私域,工作就是管理微信里的上千万用户。
这些大平台的很多流量,终点还是微信。
2.
这让我想起以前还在产品圈时的趣闻。
那几年,投资市场很火热,腾讯投了很多陌生人社交app的项目。
我当时特别纳闷,因为市场上,陌生人社交项目除了陌陌、探探等几个少数,大部分都倒掉了,投这么多不是白花钱吗?
后来听闻腾讯的人解释,当时的微信,还在用户增长阶段。
微信是典型的熟人社交,也就是人与人有过交集之后,才会加微信。
那加微信之前的交集从哪里来?从陌生社交来。
如果腾讯投的陌生社交项目做成了,成为了下一个陌陌/探探,那腾讯多了一块社交版图,投资成功。
如果腾讯投的陌生社交项目没成,也没关系,投资不成,本就是常有的事儿。
哪怕不成,这些陌生社交的用户,只要能聊起来,还是会加微信——对微信还是有好处。
这么一想,微信占了“熟人社交”的赛道,很有点守株待兔的意思。
不管你是开会结交、职场初识、线上交友、线下邂逅,不管你是逛知乎、豆瓣、微博,只要有深度的社交行为,终点永远都是“加个微信吧”。
你们就聊去吧,微信在终点等着你。
3.
有人觉得,微信再牛,也只是这个时代的社交工具。
“微信既然能代替短信,等下一代智能设备出现,微信也会被代替。”
不这么觉得。
过去从传统手机,到智能手机,那是质的飞跃。
诺基亚上一年还是龙头老大,下一年,哐当,就给干趴了。
这一步跨的太大了,你觉得未来会出现什么契机,让苹果和安卓在短时间内衰落吗?我反正觉得概率非常小。
所以对微信来说,不管未来智能设备有多么剧烈的迁移,只要这种迁移是递进的,微信就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。
因为相比原来的短信,微信如今掌握了我们太多的社交关系和数据了,后来者想把微信直接甩出局,相当困难。
微信老了,微信没有红利了,真是这样吗。发布者:流量老贼,转载请注明出处:码上创客https://www.datongweb.cn/4580.html